原文網址:https://www.southampton.ac.uk/news/2023/07/crawford-lake-anthropocene.page
一組國際研究團隊選擇該地最能代表「人類世」(Anthropocene)——一個地質新時代的開始。
克勞福德湖。圖片來源:Sarah Roberts
原文網址:https://www.southampton.ac.uk/news/2023/07/crawford-lake-anthropocene.page
一組國際研究團隊選擇該地最能代表「人類世」(Anthropocene)——一個地質新時代的開始。
克勞福德湖。圖片來源:Sarah Roberts
原文網址:https://www.rutgers.edu/news/there-may-be-good-news-about-oceans-globally-warmed-world-0
研究提出海洋因為氣候變遷而持續失去氧氣的趨勢,未來有可能逆轉回去
By Kitta MacPherson
一篇關於地球海洋氧氣含量的分析結果,對於未來全球暖化世界中的海洋健康來說,可能是個難得的好消息。
原文網址:https://news.agu.org/press-release/weve-pumped-so-much-groundwater-that-weve-nudged-the-earths-spin
經由從地底抽出地下水並讓它們流到別的地方,光是從1993到2010年人類移動的水量就已經多到讓地球往東傾了80公分左右。這篇新研究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該期刊為美國地球物理聯盟出版,收錄了地球與太空科學領域具有高影響力的短篇研究。
研究人員比較觀測到的極移(紅色箭頭「OBS」)與未包含地下水質量重新分佈的模擬結果(藍色虛線見圖)以及包含進去的結果(藍色實線箭頭)。含有地下水質量重新分佈的模擬更加契合觀測到的極移,使得研究人員了解地下水對於地球自轉影響的程度與方向。圖片來源:Seo et al. (2023),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原文網址:https://news.illinois.edu/view/6367/1692853846
By Lois
Yoksoulian
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新研究指出,地球大陸板塊內部年代久遠、看似穩定的區域(稱為「穩定地塊」)在形成之後,地殼以下的部分曾經反覆受到變形作用。這道假說不只否定了數十年來板塊構造理論的傳統看法,也有望回答為什麼穩定地塊大部分區域在構造上都保持穩定的同時,底部卻經歷過劇烈變化的問題。
這張假想的橫剖面顯示了羅迪尼亞超大陸分裂時的地殼與地函,一道上湧的地函柱引發了下部地函的脫落作用。圖片來源:Lijun Liu
原文網址:https://news.rice.edu/news/2023/iron-rich-rocks-unlock-new-insights-earths-planetary-history
帶狀鐵礦的特徵在視覺上相當突出:它具有層層交疊的焦橙色、銀色、棕色和藍黑色條紋。萊斯大學的新研究指出這種沉積岩可能促成了地球史上幾次最大型的火山爆發。
這塊受到變形而有褶皺的帶狀鐵礦來自懷俄明州南部,年代大約為27億年。深色的的條帶為氧化鐵(磁鐵礦與赤鐵礦);橘黃色的條帶為含有氧化鐵的燧石(碧玉)。圖片來源:Linda Welzenbach-Fries/Ric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