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地球物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地球物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正在變形的地球內核

 原文網址:https://today.usc.edu/earths-inner-core-is-less-solid-than-previously-thought/

By Will Kwong

美國南加州大學今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的新研究偵測到地球核心附近的結構有所變化,顯示內核的表面可能正在改變。

地球內核的表面附近或許正在改變。圖片來源:USC Graphic/Edward Sotelo

2025年2月11日 星期二

地下「島嶼」:這些堡壘代表地下世界可能沒有那麼混亂

 原文網址:https://www.uu.nl/en/news/subterranean-islands-strongholds-in-a-potentially-less-turbulent-world

在地函深處藏有兩座跟陸塊一樣龐大的巨大「島嶼」。由烏特勒支大學發表在《自然》(Nature)的新研究顯示,相較於周圍溫度較低的隱沒板塊墳場,這兩個區域不只較為高溫,而且年代勢必也相當古老——至少有五千萬年甚至更久。這些觀察結果牴觸了一項越來越多人質疑的理論:地函是均勻混和且快速流動的說法。「地函並不如一般想法中的容易流動。」

此圖表示了板塊的隱沒過程(藍色)以及從LLSVP升起的地函柱(紅色)。組成後者的礦物顆粒比隱沒板塊大非常多。圖片來源:Utrecht University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地球表層的水可以滲到地下深處,使地核外層發生轉變

 原文網址:https://news.asu.edu/20231113-earths-surface-water-dives-deep-transforming-cores-outer-layer

數十年前,拍攝地球深處影像的地震學家辨識出一層只有幾百公里厚的構造。這圈被稱為E’層的起源長久以來都是道謎題——直到現在。

這幅示意圖顯示了由水引發的化學反應,使得二氧化矽晶體從地球外核的液態金屬中冒出來。圖片來源:Dan Shim/ASU

2023年6月21日 星期三

我們抽出來的地下水量足已輕微改變地球的自轉

 原文網址:https://news.agu.org/press-release/weve-pumped-so-much-groundwater-that-weve-nudged-the-earths-spin

經由從地底抽出地下水並讓它們流到別的地方,光是從19932010年人類移動的水量就已經多到讓地球往東傾了80公分左右。這篇新研究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該期刊為美國地球物理聯盟出版,收錄了地球與太空科學領域具有高影響力的短篇研究。


研究人員比較觀測到的極移(紅色箭頭OBS)與未包含地下水質量重新分佈的模擬結果(藍色虛線見圖)以及包含進去的結果(藍色實線箭頭)。含有地下水質量重新分佈的模擬更加契合觀測到的極移,使得研究人員了解地下水對於地球自轉影響的程度與方向。圖片來源:Seo et al. (2023),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23年6月17日 星期六

地質學家的新研究質疑了關於地球陸地的歷史及穩定性的傳統觀點

 原文網址:https://news.illinois.edu/view/6367/1692853846

By Lois Yoksoulian 

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新研究指出,地球大陸板塊內部年代久遠、看似穩定的區域(稱為「穩定地塊」)在形成之後,地殼以下的部分曾經反覆受到變形作用。這道假說不只否定了數十年來板塊構造理論的傳統看法,也有望回答為什麼穩定地塊大部分區域在構造上都保持穩定的同時,底部卻經歷過劇烈變化的問題。

這張假想的橫剖面顯示了羅迪尼亞超大陸分裂時的地殼與地函,一道上湧的地函柱引發了下部地函的脫落作用。圖片來源:Lijun Liu

2022年6月23日 星期四

地底深處的地球運動:新研究顯示地球的內核會來回震盪

 原文網址:https://news.usc.edu/200185/earth-core-oscillates/

By Paul McQuiston

南加州大學的科學家發現的證據顯示地球的內核會來回震盪,這和之前公認的模型不同,其認為內核總是比地球表面旋轉得還快。

內核是顆跟冥王星差不多大的高溫緻密球體,證據顯示這幾十年來它會移動並且(或者)發生變化。圖片來源:AdobeStock

2022年1月14日 星期五

科學家在地殼下方找到溫度低得驚人的「熱點」

 原文網址:https://www.insidescience.org/news/scientists-find-surprisingly-cool-hotspots-under-earths-crust

這項發現顯示某些火山如何形成的現行理論可能太過簡化

Charles Q. Choi

夏威夷、冰島、加拉巴哥群島等火山島都是由熱點創造出來,新研究發現經常有證據顯示它們的溫度可能低得驚人。

冰島的法格拉達爾火山。圖片來源:ImageBank4u via Shutterstock

2022年1月6日 星期四

地核附近可能有早期地球殘留下來的化學物質

原文網址:https://attheu.utah.edu/uncategorized/chemical-leftovers/

By Paul Gabrielsen

讓我們來趟前往地球深處的旅程吧,從地殼往下進入地函,一路前往地核附近。我們將利用地震波來指引方向――這些地震之後產生的迴響穿過地球內部,就像雷達一樣可以顯露其中的結構。

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壓碎障礙:板塊沉入隱沒帶的過程

原文網址:https://ethz.ch/en/news-and-events/eth-news/news/2021/11/crushed-resistance.html

By Peter Rüegg

地球物理學家利用新的模型來解釋隱沒帶的板塊沉入地函過程中的行為:板塊底部的礦物顆粒體積變小,使得板塊強度變弱,因此更容易變形。

模型對於日本下方的隱沒板塊為何會分段提出了新觀點:板塊底部彎曲造成橄欖石晶體被壓碎。(圖片來源:Taras Gerya / ETH Zurich)

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8400萬年前的地球曾經倒向一邊?

 原文網址:https://www.titech.ac.jp/english/news/2021/062153

扶好你的帽子――因為科學家找到了更多證據指出地球時不時會倒向一旁。我們知道陸地正因為板塊運動而緩慢地移動,但是陸地漂移只會讓板塊之間互相推擠。過去數十年來,科學家持續爭論地球外側的固體殼層是否會相對自轉軸而晃動,甚至整個傾倒。地球的這種運動稱作「真極漂移」(true polar wander),但是關於此作用的證據一直都有爭議。東京工業大學地球生命科學系的實驗室主持人Joe Kirschvink(同時也是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和北京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Ross Mitchell教授主持了一項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新研究,他們提出了迄今最為有力的部分證據,顯示地球確實發生過這種整顆行星傾斜的現象。

義大利亞平寧山北部Furlo附近出露的Scaglia Rossa石灰岩。此處的石灰岩是在古地中海一條水道的淺部堆積而成,時間大約為8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圖片來源:Ross Mitchell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研究人員發現夏威夷形成過程中失落的碎片

原文網址:https://msutoday.msu.edu/news/2020/hawaii-pancake-discovery

By Emilie Lorditch

密西根州立大學(MSU)的地球物理學家表示,他們在西伯利亞東部800公里深的地下,首次觀察到有海底高原出現在下部地函,這項發現讓夏威夷的形成時間可以往前推到距今一億年前。

夏威夷鬆餅的旅程:從地函柱形成,接著滑入太平洋板塊下方,最後沉到地函深處。圖片來源:密西根州立大學

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

在中國的地下深處看到前身為太平洋海床碎片的影像

 原文網址: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11/201116075717.htm

研究得到的線索顯示沉入地函深處的板塊會有什麼樣的命運

By Jade Boyd

一篇新研究讓「跌入谷底」有了新的意義。地球表面是由許多塊石板組合而成,它們的底側稱為岩石圈。地震學家在中國東北方發現有塊岩石圈因為板塊隱沒作用的緣故,而被拉到地球內部400多英里(650公里)深的地方。

上圖簡單顯示了驅動地球板塊運動(黑色箭頭)的熱對流循環(紅色箭頭)。熱流會經由地函最上層的軟流圈往隱沒帶流動。萊斯大學的電腦模型發現軟流圈在局部地方可以牽動上方的板塊,而非許多人認為的只會阻礙板塊的運動。圖片來源:Surachit/Wikimedia Commons

2020年7月7日 星期二

地球如何保有磁場?

原文網址:https://carnegiescience.edu/news/how-does-earth-sustain-its-magnetic-field

地球如何保有磁場?

地球核心的化學組成如何塑造地球的歷史並讓地球成為生命可以存在的地方?

太陽風以及來源更遠的宇宙射線裡帶有的游離粒子會對生命造成危害。因此,如果沒有地球磁場使它們偏離地球,我們所知的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地球磁場是由外核裡的液態鐵的運動來持續產生,這種現象稱為「地球發電機」。

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科學家發現地核會下起「鐵之雪」


科學家發現地核會下起鐵之雪
地球內核的溫度相當熾熱且壓力十分巨大――而且還有雪堆覆蓋。這項新的研究成果有助於科學家更加了解影響整個地球的作用力。
上圖為新研究提出的地球內部簡圖。黑色和白色的地方代表含有鐵晶體,像是泥漿一般的層位。這道黏稠的層位在外核的部分(白色)會形成鐵晶體,他們會像雪花一樣飄落到內核頂部,堆積在此並且壓密(黑色)。這道已經壓密的層位在西半球(W)的內核頂端較厚,在東半球(E)的內核頂端則較薄。圖片來源: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傑克遜地球科學院

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

找到大塔穆火山如何形成的新線索


找到大塔穆火山如何形成的新線索
By Jeannie Kever
位在日本東方約1600公里處的大塔穆火山(Tamu Massif)2013年受到了媒體的大量關注,原因為研究人員宣稱它是紀錄中地球最大的單一火山,面積約有新墨西哥州的大小(30萬平方公里)
2013年大塔穆火山因為被認為是地球最大的火山而登上新聞。新研究詳細探討大塔穆火山的形成過程後,對此說法提出質疑。

2019年2月20日 星期三

1994的波利維亞大地震顯示出我們腳下660公里處有巨大的山脈


1994的波利維亞大地震顯示出我們腳下660公里處有巨大的山脈
Liz Fuller-Wright
大部分的學生都學過地球可以分成三或四層:地殼、地函和地核,有時候會再把地核分成內核和外核。這種分法並沒有錯,但遺漏了科學家在地球內部辨識出來的其他層,包括地函當中的過渡帶。
普林斯頓大學的地震學家Jessica Irving、她之前的研究生Wenbo Wu、以及其他研究人員共同以散射之後的地震波,測定地函中的過渡帶底部與頂部的起伏程度。他們發現位在410公里深的過渡帶頂部大體而言相當平滑;然而,位在660公里深的過渡帶底部,某些地方的起伏程度卻比地表的平均還要高。Wu說:「換句話說,660公里邊界有些地方的地形變化比洛磯山脈或是阿帕拉契山還要崎嶇。」註:本圖並非顯示出真實比例。圖片來源:Kyle McKernan

2019年1月25日 星期五

科學家重建出許久以前消失在安地斯山下方的板塊


科學家重建出許久以前消失在安地斯山下方的板塊
安地斯山沿著南美洲西岸綿延將近7000公里(4300英里),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
John Suppe、吳恩霖和陳奕維(由左至右)發表在《自然》的論文中,描述了安地斯山脈的形成過程。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J波顯示地球內核為固態


原文網址:http://www.anu.edu.au/news/all-news/anu-researchers-confirm-earth%E2%80%99s-inner-core-is-solid
J波顯示地球內核為固態
澳洲國立大學進行的新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我們居住的星球如何形成

J波。圖片來源:Than-Son PhạmHrvoje Tkalči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