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網址:https://www.bristol.ac.uk/news/2023/september/sahara-desert-greening.html
一項開創性的研究揭曉了北非過去80萬年之間出現的濕潤時期,並且解釋了撒哈拉沙漠為什麼會週期性地變成綠地。
北非濕潤與乾燥期的植被變化。植物帶的劃分依據為各類植被生長所需的最低降雨量。圖片來源:Jani Närhi / University of Helsinki
原文網址:https://www.bristol.ac.uk/news/2023/september/sahara-desert-greening.html
一項開創性的研究揭曉了北非過去80萬年之間出現的濕潤時期,並且解釋了撒哈拉沙漠為什麼會週期性地變成綠地。
北非濕潤與乾燥期的植被變化。植物帶的劃分依據為各類植被生長所需的最低降雨量。圖片來源:Jani Närhi / University of Helsinki
科學家運用歐洲同步輻射裝置(ESRF)的ID21光束線,研究古代岩漿裡的鋯石晶體所含有的磷灰石包裹體,結果揭曉了關於大氧化事件的重要訊息。這項成果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s)。
用ESRF的ID21光束線測量鋯石內部的磷灰石包裹體的硫物種。大氧化事件前後,硫的能譜從還原硫(S2-)轉變成氧化硫(S6+)。作者主張原因為被空氣置換過的沉積物滲入地函,使得岩漿的氧化還原狀態有所改變。圖片來源:ESRF
原文網址:https://press.uni-mainz.de/enhanced-chemical-weathering-a-solution-to-the-climate-crisis/
地球正在不斷變熱——今年全球的夏季也明顯看到這會有什麼樣的後果。但回顧地質歷史,全球暖化事件並不罕見:距今大約5600萬年前稱作古新世─始新世氣候最暖期(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 ,PETM)的時代,地球的平均氣溫上升了5-8度。氣候會如此發展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火山活動增加,連帶造成許多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當中。這股高溫持續了大約20萬年左右。回到2021年,約翰尼斯・古騰堡-美茵茲大學的教授Philip
Pogge von Strandmann探討了最後是什麼樣的效應結束了PETM暖化事件,使得全球氣溫降低而讓氣候回復到原狀。結果簡單來說,是雨水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結合成碳酸,使得岩石風化速度提高而把鈣鎂釋放出來。接著河川把這些鈣、鎂、碳酸帶到海洋,在此鈣、鎂以及碳酸(亦即二氧化碳)結合成不可溶的石灰岩。「換句話說,自然界有道回饋作用可以幫助調控氣候。高溫可以加速岩石的化學風化過程,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讓氣候得以回復原狀,」Pogge
von Strandmann表示。
從d7Li的數據和模擬結果推測地球系統可能的變化過程。圖片來源:自然—地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