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的新研究表示,地表岩石的風化作用從大氣中移除的溫室氣體也許比之前預估的還少。
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2020年12月28日 星期一
發現全世界最古老的蟒蛇
原文網址:https://www.senckenberg.de/en/pressemeldungen/messel-worlds-oldest-python-found/
化石指出這類巨蛇的起源為歐洲
森根堡自然史博物館的科學家Krister
Smith和聖保羅大學的同僚Hussam
Zaher合作之下,描述了目前所知世上最古老的蟒蛇化石。這副保存近乎完好的蛇類化石長度大約為一公尺,發現地點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的世界遺產「麥塞爾坑」,年代大約為4700萬年。他們將這種新的蟒蛇命名為Messelopython
freyi,以致敬卡爾斯魯厄州立自然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Eberhard
“Dino” Frey。研究今日發表在科學期刊《生物學報》(Biology
Letters)。
這具新描述的物種Messelopython freyi是化石紀錄中世界上最古老的蟒蛇。圖片來源:森根堡自然史博物館
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冰河期的起因是什麼?微小的海洋生物化石提供了關鍵證據
原文網址:https://www.princeton.edu/news/2020/12/10/what-caused-ice-ages-tiny-ocean-fossils-offer-key-evidence
Liz Fuller-Wright
地球最近數百萬年的歷史當中,有項特徵是頻繁的「冰期―間冰期」循環。這些極為劇烈的氣候動盪,造成涵蓋大片陸地的巨大冰層擴張或是縮減。引發這些循環的原因是地球公轉軌道以及自轉方式的微小振盪,但是軌道振盪的幅度卻太微小而難以解釋氣候的巨大變化。
本研究的樣品中最主要的矽藻種類Fragilariopsis kerguelensis活著的時候(左)以及變成化石之後(右)的圖片。圖片來源:左邊為Philipp Assmy (挪威極地研究所) and Marina Montresor (安東督宏動物研究站);右邊為Michael Kloster(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研究所)
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全球各地的氣候彼此有關的證據
原文網址:https://news.harvard.edu/gazette/story/2020/11/when-ice-sheets-melt-its-a-seesaw-effect/
分析發現一座冰層的融化可以影響數千公里外的另一座冰層
By Juan Siliezar
若要了解地球各處之間的關聯究竟有多深,沒有一種方法比探討北半球和南極的廣大冰層要來得更好。
圖片來源:Kenichiro Tani
2020年12月1日 星期二
喙部像是大鐮刀的原始鳥類揭露了恐龍時代不為人知的鳥類多樣性
由俄亥俄大學傳統骨科醫學院的教授Patrick
O’Connor博士領導的國際團隊,今日在期刊《自然》(Nature)發表的研究指出在白堊紀的馬達加斯加,可以看到一隻烏鴉大小的鳥類穿梭天際的同時,揮動著像鐮刀一般的大型鳥喙。從牠身上得出的重要觀點,讓我們得以瞭解中生代時,現代鳥類先驅的臉部以及鳥喙形狀的演變過程。
這張圖描繪了在白堊紀晚期的馬達加斯加,一種早期的鳥類Falcatakely和非鳥類恐類與其他生物共同享有這片環境的景象。圖片來源:Mark Witton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研究人員發現夏威夷形成過程中失落的碎片
原文網址:https://msutoday.msu.edu/news/2020/hawaii-pancake-discovery
By Emilie Lorditch
密西根州立大學(MSU)的地球物理學家表示,他們在西伯利亞東部800公里深的地下,首次觀察到有海底高原出現在下部地函,這項發現讓夏威夷的形成時間可以往前推到距今一億年前。
夏威夷「鬆餅」的旅程:從地函柱形成,接著滑入太平洋板塊下方,最後沉到地函深處。圖片來源:密西根州立大學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新的分析結果反駁了恐龍在小行星撞擊之前就已經開始減少的說法
運用統計學分析恐龍多樣性的新結果,顯示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恐龍滅亡之前,當時的恐龍其實還是相當強盛。
在66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時候,泰坦巨龍是當時相當常見的恐龍。圖片來源:AlienCat
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
在中國的地下深處看到前身為太平洋海床碎片的影像
原文網址: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11/201116075717.htm
研究得到的線索顯示沉入地函深處的板塊會有什麼樣的命運
By Jade Boyd
一篇新研究讓「跌入谷底」有了新的意義。地球表面是由許多塊石板組合而成,它們的底側稱為岩石圈。地震學家在中國東北方發現有塊岩石圈因為板塊隱沒作用的緣故,而被拉到地球內部400多英里(約650公里)深的地方。
上圖簡單顯示了驅動地球板塊運動(黑色箭頭)的熱對流循環(紅色箭頭)。熱流會經由地函最上層的軟流圈往隱沒帶流動。萊斯大學的電腦模型發現軟流圈在局部地方可以牽動上方的板塊,而非許多人認為的只會阻礙板塊的運動。圖片來源:Surachit/Wikimedia Commons
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
大型火山爆發造成了最嚴重的大滅絕
原文網址:https://www.tohoku.ac.jp/en/press/volcanic_eruption_caused_largest_mass_extinction.html
大型火山爆發造成了最嚴重的大滅絕
日本、美國和中國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找到了更加確定的證據,顯示史上最嚴重的生物大滅絕是由火山造成。這項研究探討了兩次分開的噴發事件:其中一個對研究人員來說是從未聽聞的,另一個則造成了海洋和陸地許多地方的生物走向滅絕。
圖一. 團隊發現中國南部和義大利在2億52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岩中有高濃度的蒄―汞。成對的蒄―汞是形成大型火成岩區域的火山多次活動的產物。他們表示這些活動造成的環境變遷可能使得許多陸地和海洋的動物消失。來源:海保邦夫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預測未來氣候的關鍵在於瞭解過去
原文網址:https://news.arizona.edu/story/past-key-predicting-future-climate-scientists-say
預測未來氣候的關鍵在於瞭解過去
By Daniel Stolte
在評估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影響、預估未來氣候的情境以及提出如何降低影響的政策時,世界各地的專家都會用到氣候模型這種工具。最近在發表於期刊《科學》(Science)的評論性文章中,一群氣候專家提出了充分的理由,呼籲在研發氣候模型時,應該把古氣候的數據也納入考量。
燃燒化石燃料而造成的未來劇烈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不過是預期的其中一項後果而已。圖片來源:Pete Linforth/Pixabay
2020年11月5日 星期四
一具五億兩千萬年前、擁有五顆眼睛的化石揭露了節肢動物的起源
原文網址:http://english.cas.cn/newsroom/research_news/earth/202011/t20201105_248674.shtml
一具五億兩千萬年前、擁有五顆眼睛的化石揭露了節肢動物的起源
從五億兩千萬年前左右的寒武紀開始,節肢動物一直都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牠們極為常見且無所不在,現今的動物種類將近百分之八十都是節肢動物,遠遠超過其他動物。
Kylinxia化石的正型標本。圖片來源:曾晗
2020年11月4日 星期三
月球來的新礦物可以解釋地函內部發生的作用
月球來的新礦物可以解釋地函內部發生的作用
一組歐洲研究團隊在月球隕石裡發現的高壓礦物,有助於解釋當物質處在地函內部的極端壓力之下會發生什麼事。
由維也納自然史博物館的Ludovic Ferrière取得的Oued Awlitis 001隕石碎片。
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科學家發現了地球如何得到氧氣的新線索
原文網址:https://news.uchicago.edu/story/uchicago-scientists-reveal-new-clues-how-earth-got-its-oxygen
科學家發現了地球如何得到氧氣的新線索
By Louise Lerner
在地球四十五億年的歲月當中,大部分時間都相當貧瘠、不適合生命居住,一直要到地球被氧氣包覆之後,多細胞生命才可以開始盡情發展。然而,地球是如何獲得這副具有氧氣的完美大氣?科學家仍在努力瞭解詳細的過程與原因。
覆蓋著地球的薄薄一層氧氣讓我們得以生存,但我們還是不曉得它究竟是怎麼形成的。芝加哥大學的新研究發現的線索,揭示了鐵在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圖片來源:NASA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從全新觀點看待地球內部
從全新觀點看待地球內部
By Felix Würsten
目前科學家的理解是地函擁有頗為均勻的化學成分。但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進行的實驗顯示這種看法太過簡化。他們的結果能夠解決地球科學正面臨的重要問題――同時也讓一些新的問題浮上檯面。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一連串複雜的實驗來探討地球深處的岩石行為。樣本位在照片中央的方形儀器裡面。(圖片來源:M. Murakami, ETH Zurich)
2020年10月23日 星期五
科學家證實了地球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滅絕事件的元凶
科學家證實了地球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滅絕事件的元凶
最新研究完整重建了二疊紀和三疊紀之際的事件
2.52億年前,在二疊紀進入到三疊紀之際,當時地球上生存的大多數生命形式就此滅亡。最近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GEOMAR)、德國地質科學研究中心(GFZ)和不同國家的科學家互相合作,利用最新的分析技術並用電腦模型詳細的計算結果,首次明確地重建出是什麼樣的地球化學過程,造成了這次前所未見的生物危機。研究今日發表在期刊《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
這幅示意圖根據Jurikova等人在2020年的發現,描繪了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開始時的狀況。畫家為羅馬大學PaleoFactory的Dawid Adam Iurino 。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
達爾文對於珊瑚環礁如何形成的理論有致命的缺陷
原文網址:http://news.rice.edu/2020/10/12/study-darwins-theory-about-coral-reef-atolls-is-fatally-flawed-2/
達爾文對於珊瑚環礁如何形成的理論有致命的缺陷
科學家彙整了環礁是由海平面高度的週期變化所形成的證據
By Jade Boyd
身為海洋地質學家與海洋學家的André Droxler研究珊瑚礁已經超過了40年。他知道達爾文提出的環礁形成理論並不正確,不過他也理解為什麼達爾文的模型可以歷久不衰,仍然存在於教科書、大學講堂、自然科學博物館以及維基百科的條目當中。
比較現在Google地球的衛星影像(右)和1842年查爾斯.達爾文繪製的地圖(左),這些地方分別為:所羅門群島的瓦尼科羅群礁(上)、密克羅尼西亞的楚克堡礁(中)、印度洋查戈斯群島的佩魯斯巴紐斯環礁(下)。圖片來源:A. Droxler
2020年10月15日 星期四
流到北太平洋的冰塊促成末次冰期發生的一連串氣候事件
流到北太平洋的冰塊促成末次冰期發生的一連串氣候事件
By Michelle Klampe
最近發表在《科學》(Science)的新研究表示末次冰期期間,北美西部屢次有大量冰塊流入北太平洋,促成了規模涵蓋半個地球的氣候變化,甚至有可能是直接原因。
2020年10月10日 星期六
光溜溜的史前怪獸!證據反駁古代飛行爬蟲類可能具有羽毛的說法
原文網址:https://www.port.ac.uk/news-events-and-blogs/news/naked-prehistoric-monsters
光溜溜的史前怪獸!證據反駁古代飛行爬蟲類可能具有羽毛的說法
關於恐龍的羽毛是在什麼時候演化出來的爭議有了新的轉折。一篇論文反駁了之前在恐龍的近親——稱作翼龍的飛行爬蟲類身上發現羽毛的說法。
翼龍是全身赤裸(左)還是覆有羽毛(右)?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Portsmouth.
2020年9月24日 星期四
撼動氣候科學的海底地震
原文網址:https://www.caltech.edu/about/news/undersea-earthquakes-shake-climate-science
撼動氣候科學的海底地震
By Emily Velasco
儘管冬天變暖、四季如夏以及冰河不停融化是氣候變遷帶給人類最明顯的感受,但是被溫室氣體困在地球的熱量其實有多達百分之95還儲藏在海洋裡面。因為如此,測量海水的溫度對於氣候學家來說是首要之務。而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了一種新的測量工具:海底地震造成的低鳴。
2020年9月18日 星期五
沙塵可能決定了古代人類的文明發展
原文網址:https://www.geosociety.org/GSA/News/pr/2020/20-25.aspx
沙塵可能決定了古代人類的文明發展
數萬年前早期人類開始走出非洲並散布至歐亞大陸時,地中海東部稱為黎凡特(Levant)的地區因為土地肥沃而成為北非至歐亞大陸之間的重要通道。最近發表在《地質》(Geology)的新研究表示決定這處綠洲存在與否的是我們幾乎從沒想到的東西――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