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2日 星期五

研究對於地球陸塊的出現原因提供了新的線索

 原文網址:https://www.si.edu/newsdesk/releases/study-presents-new-clues-about-rise-earths-continents

造成陸地出現的性質源自何方?新實驗顯示一種廣為接受的解釋其實不太可能

地球在太陽系的行星中是唯一適合居住的,原因之一是地球擁有陸塊。但驚人的是,對於地球表層這些巨大的裂片以及它們的特殊性質是如何產生這方面,我們卻所知不多。相較於海洋地殼,大陸地殼的鐵含量較低而氧化程度較高的問題,由Elizabeth Cottrell(史密森尼美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的岩石研究員暨地質學家)及主要作者Megan Holycross(之前為該博物館彼得巴克獎學金與美國國家自然基金會獎學金補助的研究員,現為康乃爾大學的助理教授)進行的新研究測試了一項廣為接受的假說之後將其否決,也讓我們對於地殼有更深的理解。大陸地殼的成分中鐵含量稀少是主要的原因,造成地球表面許多地方可以高出海平面而形成陸地,使得今日所見的陸生生物得以出現。

本研究中一次實驗中的顯微鏡照片,裡面包含了玻璃質(橘色)、石榴子石(粉紅色)以及其他微小的礦物晶體。視野大小為410微米寬,跟一粒糖晶差不多。圖片來源:G. Macpherson and E. Cottrell, Smithsonian

2023年5月3日 星期三

末次冰期期間流入海洋的大量冰山並未對附近的格陵蘭造成影響,這讓氣候動力學出現了新的問題

 原文網址:https://today.oregonstate.edu/news/massive-iceberg-discharges-during-last-ice-age-had-no-impact-nearby-greenland-raising-new

By Michelle Klampe

在末次冰期期間,覆蓋北美大片地區的冰層會週期性的斷裂而產生大量冰山,並讓融冰快速流入格陵蘭附近的北大西洋,引發急遽的氣候變遷而波及全球。

漂冰碎屑事件期間全球各地的反應。格陵蘭:毫無反應;北大西洋:溫度降低與冰山流入;亞洲:季風減弱;南美:季風增強;南極:暖化。圖片來源:Oliver Day,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2023年4月18日 星期二

地球水分何處來?

 原文網址:https://carnegiescience.edu/how-did-earth-get-its-water

根據卡內基科學中心的Anat Shahar、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Edward Young Hilke Schlichtin進行的新研究,地球的水可能是在地球的成長期由富含氫氣的大氣層和行星胚胎的岩漿海發生的交互作用所形成。他們發表在期刊《自然》(Nature)的這項發現,也許可以解釋地球的標誌性特徵源自何方。

2023年4月12日 星期三

中世紀的僧侶為火山學做出了意想不到的貢獻

 原文網址:https://www.unige.ch/communication/communiques/en/2023/lapport-accidentel-des-moines-medievaux-la-volcanologie

中世紀的僧侶在觀察夜空的行為中,不經意地把史上幾件最劇烈的火山爆發記錄了下來。由日內瓦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1213世紀歐洲與中東編年史裡的條目,結合冰芯與樹輪的數據,準確得出世人見過的火山爆發中幾個最大的發生時間。他們發表在期刊《自然》(Nature) 的研究結果對於地球歷史上火山活動最頻繁的時期之一得出了新的資訊。有些人認為這段期間的火山爆發促成「小冰期」發生——一段長期低溫而可以見到歐洲冰河擴展的時期。


這張14世紀晚期或是15世紀早期的畫作描繪了兩個人正在觀察月食。標題為《La lune avant est eclipsee》,中文為《被掩蝕的月亮》。圖片來源:gallica.bnf.fr / BnF

2023年4月10日 星期一

在第一個生命形成之時,地球是否有板塊構造?

 原文網址:https://www.rochester.edu/newscenter/was-plate-tectonics-occurring-when-life-first-formed-on-earth-554792/

Lindsey Valich

鋯石晶體與岩漿為地球數十億年前的板塊構造活動提供了新的資訊。

板塊構造作用透過融化與混和不同岩石來創造出具有特定化學組成的岩漿。羅徹斯特大學的地質學家利用這類化學證據,解出關於40多億年前地球的板塊構造活動資訊。(Getty Images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