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團隊的分析結果縮小了氣候敏感度的範圍
如果二氧化碳的濃度變成工業革命之前的二倍並維持下去,全世界的暖化幅度最終可能為2.3到4.5°C,而非之前預估的1.5到4.5°C。
國際團隊的分析結果縮小了氣候敏感度的範圍
如果二氧化碳的濃度變成工業革命之前的二倍並維持下去,全世界的暖化幅度最終可能為2.3到4.5°C,而非之前預估的1.5到4.5°C。
原文網址:https://www.global.hokudai.ac.jp/blog/new-insight-into-the-origin-of-water-on-the-earth/
科學家對於地球水分的來源有了新的見解
科學家發現星際間的有機物加熱之後可以產生充足的水分,意味著地球的水分來源或許就是這些有機物。
星雲中的有機物質可能是地球水份的來源。圖片來源:NASA, E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
科學家追溯人類牙齒的起源至最原始的有頷魚
人類牙齒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超過四億年前——當時長相怪異的盔甲魚首次發育出下頷並開始捕捉活生生的獵物,而當今的人類和另外六萬多種有頷脊椎動物都是這些魚類的後裔。最近由瑞典烏普薩拉大學領導的國際科學團隊和歐洲同步輻射裝置(ESRF)——具有歐洲最亮X光源的設施進行合作,首度以數位方法「解剖」了一百多年前在布拉格附近發現的具有牙齒的最原始有頷魚化石。這項發表在《科學》的成果令人驚訝的地方在於其顯示了牠們和現存生物的牙齒具有共同特徵,也讓我們對自身牙齒的起源有了全新觀點。
4億900萬年前現為捷克的一處熱帶珊瑚礁。最原始且具有牙齒的有頷脊椎動物之一Radotina從牠的藏身之處――一個巨大的鸚鵡螺空殼中冒出來獵捕食物。圖片來源: Jan Sovak。
原文網址:https://www.imperial.ac.uk/news/198595/asteroid-impact-volcanoes-made-earth-uninhabitable/
造成恐龍難以在地球生存的原因是小行星撞擊,而非火山爆發
by Hayley Dunning
模擬6600萬年前的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撞擊事件之後,結果顯示地球大部分地方因此變得不適合恐龍生存。
原文網址:https://carnegiescience.edu/news/how-does-earth-sustain-its-magnetic-field
地球如何保有磁場?
地球核心的化學組成如何塑造地球的歷史並讓地球成為生命可以存在的地方?
太陽風以及來源更遠的宇宙射線裡帶有的游離粒子會對生命造成危害。因此,如果沒有地球磁場使它們偏離地球,我們所知的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地球磁場是由外核裡的液態鐵的運動來持續產生,這種現象稱為「地球發電機」。
颱風可以改變地震發生的模式
By Josef Zens
地球的地殼一直受到應力作用。偶爾,這些應力會在大地震時釋放出來。地震發生的原因通常來自於地球表面板塊的緩慢移動。然而,還有另外一項迄今少有關注的影響因素:強烈的侵蝕作用可以暫時讓一個區域的地震活動出現明顯變化。最近德國地質科學研究中心(GFZ)的研究人員和國際同仁合作之下,證實了台灣曾經受此因素的影響。這項結果發表於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颱風造成的土地侵蝕移動了許多塊體並堆積至地勢較低的地方,使得地震活動增加。圖片來源:Philippe Steer, University of Ren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