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對腦部演化歷程的新瞭解:生育方法類似爬蟲類的哺乳類先驅


原文網址:https://news.utexas.edu/2018/08/29/mammal-forerunner-sheds-light-on-brain-evolution
對腦部演化歷程的新瞭解:生育方法類似爬蟲類的哺乳類先驅
跟動物界的其他成員相比,哺乳類擁有最大的腦袋,產下的後代數目也是最少的其中之一。科學家最近描述了一具已經滅絕的哺乳類近親化石――還有它的38個嬰兒――得出了迄今最佳的證據顯示哺乳類演化過程中的關鍵之一是把生育能力拿去換取腦力。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一具已滅絕的哺乳類近親化石,以及牠的一窩38隻幼獸化石。這些幼獸看起來幾乎像是牠們母親的迷你複製品。圖片來源:Eva Hoffman /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2018年8月29日 星期三

2.28億年的烏龜化石雖然還沒有龜殼,但擁有第一副沒有牙齒的喙部


原文網址:http://www.fieldmuseum.org/about/press/228-million-year-old-fossil-turtle-didnt-have-shell-yet-had-first-toothless-turtle-beak
2.28億年的烏龜化石雖然還沒有龜殼,但擁有第一副沒有牙齒的喙部
烏龜之所以為烏龜有賴幾個關鍵特徵:其中一個是龜殼,另一個則是沒有牙齒的喙部。科學家最近發現一具年代為2.28億年的烏龜化石,有助於闡明現代的烏龜如何發展出這些特徵。這具化石擁有嘴喙,身體則呈現飛盤狀,不過加寬的肋骨還沒有長成現今烏龜身上的龜殼。
Eorhynchochelys想像中的復原圖。圖片來源:Adrienne Stroup,菲爾德博物館

2018年8月24日 星期五

遮擋陽光來冷卻地球的工程無法減少全球暖化對農作物造成的損失


遮擋陽光來冷卻地球的工程無法減少全球暖化對農作物造成的損失
有人提出為了冷卻地球並對抗氣候變遷造成的暖化,可以把粒子注入大氣當中。根據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研究人員最近做出的分析,這完全無法彌補全球氣溫升高對作物造成的損害。
如果火山爆發噴到大氣中的大量氣膠可以冷卻地球,那我們是否可以刻意把氣膠排放到大氣中,藉此冷卻地球並減緩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圖片來源:Solomon HsiangJonathan Proctor)

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古馬雅的伐林活動至今仍影響著中美洲土壤的碳貯存量


古馬雅的伐林活動至今仍影響著中美洲土壤的碳貯存量
這項發現強調出土壤管理對未來溫室氣體含量的潛在影響
有些人猜測砍伐森林造成馬雅文化在一千多年前神秘地覆亡。一項新研究顯示猶加敦半島上熱帶土壤的碳儲庫同樣因為除林活動而大幅削減,即使在這些古代城市遭到遺棄而森林重新回歸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

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這些微化石或許含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特徵


這些微化石或許含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特徵
科學家確認年代為34億年的澳洲斯特尼湖(Strelley Pool)微化石具有跟現代細菌類似的化學特徵,這讓科學家幾乎確定這些化石的來源為生物,並使它們名列世上最古老的微化石。此研究發表於波士頓舉行的歌德施密特大會,並同時刊登在同儕審查期刊Geochemical Perspectives Letters
左圖為斯特尼湖的微化石在電子顯微鏡之下的影像。從右圖我們可以看到斯特尼湖、崗夫林特(Gunfilnt)和現代微生物的X光吸收光譜,顯示出多種分子官能基造成的特有峰值(包括芳香基/烯烴基的285.1 eV、亞胺/腈基/羰基/酚基的286.7 eV、醯胺基288.2 eV、羧基/酯基/縮醛基的288.6 eV、羥基的289.4 eV)

2018年8月17日 星期五

地球最老的岩石可能是由隕石轟炸而形成


地球最老的岩石可能是由隕石轟炸而形成
在加拿大的阿卡斯塔河某些富含矽的長英質岩石年代有40.2億年,是地球已知最古老的岩層。科學家發現它們可能是在地球的初生地殼內部於高溫下形成,且形成時的深度出乎意料地淺。熔化淺層地殼需要的高溫可能是由地球形成之後五億年左右的隕石轟炸提供,使得富含鐵的地殼熔化而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花崗岩。研究結果刊登於同儕審查期刊《自然―地質科學》(Nature Geoscience),之後814日波士頓舉行的歌德施密特大會中首次發表。
阿卡斯塔片麻岩。圖片來源:Geology In

2018年8月16日 星期四

重返地表:來自地函的氙有故事要說


重返地表:來自地函的氙有故事要說
研究界定出揮發性物質從大氣進入地球深處的歷史進程
By Talia Ogliore 
地球在其45億年的歷史中曾出現多次變化,包括開始會將大氣中的揮發性物質帶到地函當中並保留下來,之後藉由火山噴發再次將它們吐回大氣。

2018年8月8日 星期三

透過土壤微生物群來了解土壤本身


透過土壤微生物群來了解土壤本身
對全球土壤內部基因體組的首次調查揭露出一場真菌和細菌之間的大戰
by Iris Kruijen
土壤在養分的循環和把碳儲存起來這些方面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土壤內部也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生命。為了更加了解土壤的功能,由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和愛沙尼亞塔圖爾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對土壤中的細菌和真菌進行了第一起範圍涵蓋全球的研究。他們的結果顯示細菌和真菌為了爭奪養分而衝突不休,並且製造出各式各樣的抗生素兵器來比對方取得更多優勢。這項研究也有助於我們預測氣候變遷對土壤的影響,並讓我們可以更加善用土壤的天然成分來幫助農業發展。研究結果發表於201881日的期刊《自然》(Nature)
土壤中的細菌和真菌正在進行一場世界大戰。圖片來源:Falk Hildebrand and Aleksandra Krolik in collaboration with Campbell Medical Illustration/EMBL

2018年8月2日 星期四

研究人員對於深層地震有新的瞭解


原文網址:http://www.uh.edu/news-events/stories/2018/july-2018/0730earthquake.php
研究人員對於深層地震有新的瞭解
研究結果提出深層地震發源於非均向性岩石中
深層地震是指發生在地底60公里以下的地震。數十年來,研究人員知道這些深層地震將能量發散出去的方式跟起源於地表附近的地震有所不同,卻一直缺乏有系統的方式來瞭解其中緣由。

2018年8月1日 星期三

碳的「外洩」或許使地球11000年來處於溫暖的狀態,因而助長了人類文明誕生


碳的「外洩」或許使地球11000年來處於溫暖的狀態,因而助長了人類文明誕生
Liz Fuller-Wright
從數十年至數千年的時間尺度來看,海洋在儲存大氣二氧化碳這方面是最重要的地方。一組國際研究團隊發表的結果指出,海洋封存溫室氣體的作用會因為南大洋的活動而有所減弱,因此南大洋活動增加可以解釋過去11000年來,地球為何能神奇地一直保持在溫暖狀態。
普林斯頓大學Sigman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從化石中取出微量的氮,以建立南大洋的活動在全新世期間(大約始於距今11000年前)如何演變的模型。他們研究的化石包括圖片中的三種:左起為泡抱球蟲(Globigerina bulloides),為一種浮游有孔蟲、一種圓心矽藻、Desmophyllum dianthus,為一種深海珊瑚。圖片來源(從左至右):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的Ralf Schiebel、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的Anja Studer、美國地質調查局的Dann Blackwood